当前位置: 首页 > 霉菌毒素监测中心 > 霉菌毒素参考文献

  • 文件名称:

    日粮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更新时间:2013-04-09
  • 文件下载: 点击下载
  • 文件描述:日粮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日粮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杜 妮

     (江西迈吉生化营养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29)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日粮中添加霉菌毒素复合处理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将222头饲养密度、体重相近的长白×大白二元保育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55头,每组设3个重复小组,每个重复小组约18头。各组安排如下:试验1组为正常基础日粮(对照组);试验2组为基础日粮添加0.5kg/t缉毒特工;试验3组为基础日粮添加1kg/t缉毒特工,试验4组为基础日粮添加2kg/t缉毒特工,试验期45天。结果表明,试验2﹑3和4组的日增重、采食量、料肉比以及病亡率显著优于试验1组(P<0.01),其中,试验4组的日增重、料肉比和阴户红肿率均优于试验3组,试验2组和试验1组(P<0.01)。因此添加霉菌毒素复合处理剂缉毒特工不仅能有效改善保育猪生长性能,同时对其免疫力也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霉菌毒素复合处理剂,保育猪,生长性能,缉毒特工

近年来,由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粮食或饲料被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程度及范围日趋明显。霉菌毒素使畜禽的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下降,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致使动物受疫病侵袭的风险大大提高。大量的研究及案例表明,饲料及原料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霉菌毒素污染,被污染的谷物和饲料不但给动物带来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潜在威胁,也给全球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如何有效减低由于霉菌毒素带来的危害,提高畜禽养殖的效益亦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为研究脱霉剂对猪作用的实际效果,本试验以生产中饲料的真实情况做基础日粮,选择霉菌毒素复合处理剂—缉毒特工对猪进行饲养对比试验,探究霉菌毒素处理剂对采食污染霉变饲料的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为饲料和养殖企业正确合理地使用霉菌毒素处理剂,改善保育猪生长性能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与方法

1.1 霉菌毒素复合处理剂

缉毒特工,主要成分为介观承载技术处理的硅铝酸盐和酯化葡甘露聚糖、霉菌毒素特效酶、草本植物提取物,由江西迈吉生化营养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

试验设预试期(7天)和正试期(45天)2 个阶段。预试期挑选222头长白×大白保育猪(母猪),正常饲养7天。正试期将预试期保育猪平均分为4个试验组,每组55头左右,每组设3个重复小组,每个重复小组约18头。试验1组为饲喂正常基础日粮对照组(55头);试验2组为基础日粮+0.5kg/t缉毒特工(57头);试验3组为基础日粮+1kg/t缉毒特工(56头),试验4组为基础日粮+2kg/t缉毒特工(54头),试验期45天。具体设计见表1。

表1 各组别情况表

组别

初始重kg

头数

平均重kg

试验1组

889

55

16.16±0.41

试验2组

884

57

15.51±0.69

试验3组

893

56

15.95±0.37

试验4组

855

54

15.83±0.76

1.4 饲养管理

试验在江西省樟树市花庆牧业进行。采用分栏保育饲养,按猪场保育舍的日常管理,自由采食。保健免疫程序按本场年度计划程序。试验期间每日记录腹泻数、死亡数、阴户红肿数等,并记录各组饲料消耗量。正式试验开始当天清早称取每窝猪初始重,试验结束第二天清早称取每窝猪末重。

1.5 检测指标

测定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肉比等生长性能指标,以及腹泻率、呕吐率、阴户红肿率等。

平均日增重:正式试验当日清早称取每窝猪重量,每组几窝所称重量相加即为始重,试验结束第二天清早称取每窝猪重量,每组几窝所称重量相加即为末重,利用末重减去初始重得出增重,除以饲养天数,再除以头数,得出每头猪平均日增重。

平均日采食量:总耗料量÷饲养天数÷试验头数

料肉比: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

腹泻率: 从正式饲养期起每天饲喂时观察猪粪便以及肛门粘粪情况,如果观察到软便(含水量大于40%)或肛门有拉稀的现象就记录为一次腹泻。

腹泻率(%)= 总腹泻数÷总试验头数 ×100%

呕吐率(%)= 总呕吐头数÷总试验头数 ×100%

阴户红肿率(%)= 总阴户红肿数÷总试验头数 ×100%。

1.6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2003初步统计试验数据,利用spss13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进行显著性分析,数值均以平均数±标准差(M±SD)表示。

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见:基础日粮中添加缉毒特工组猪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明显优于基础日粮试验1组(P<0.01);基础日粮中添加缉毒特工组猪的料肉比明显低于基础日粮试验1组(P<0.01);基础日粮添加2kg/t缉毒特工试验4组的猪体质量最高,优于试验1组基础日粮水平(P<0.01)﹑基础日粮添加0.5kg/t缉毒特工的试验2组和基础日粮添加1kg/t缉毒特工的试验3组(P<0.01)。

表2 霉菌毒素吸附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组别

初重/kg

末重/kg

平均日增重

/(kg/头/天)

平均日采食量

/(kg/头/天)

料肉比

试验1组

16.16±0.41

34.74±1.94a

0.413±0.056a

0.827±0.077a

2.002±0.07a

试验2组

15.51±0.69

33.37±1.55b

0.397±0.075b

0.768±0.053b

1.936±0.05b

试验3组

15.95±0.37

35.76±1.67c

0.439±0.083c

0.834±0.049c

1.899±0.08c

试验4组

15.83±0.76

36.04±1.82d

0.449±0.065d

0.841±0.042d

1.874±0.06d

注:同列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1)。

从表3可以看出,随缉毒特工添加量增加,病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基础日粮中添加缉毒特工组猪的病亡率明显低于基础日粮试验1组(P<0.01),其中,基础日粮添加2kg/t缉毒特工试验3组猪的阴户红肿率和死亡率最低,优于试验1组基础日粮水平(P<0.01)﹑基础日粮添加0.5kg/t缉毒特工的试验2组和基础日粮添加1kg/t缉毒特工的试验3组(P<0.01),与基础日粮对照组相比阴户红肿率可降低65.21%,死亡率可降低67.16%。

表3霉菌毒素吸附剂对保育猪腹泻、阴户红肿、死亡的影响

组别

腹泻率(%)

阴户红肿率(%)

死亡率(%)

试验1组

27.27±0.11a

74.54±0.28a

5.45±0.10a

试验2组

12.28±0.06b

56.14±0.19b

1.85±0.08b

试验3组

5.361±0.08c

41.07±0.13c

1.79±0.06c

试验4组

7.407±0.07d

25.93±0.11d

1.75±0.05d

注:同列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1)。

讨论

霉菌毒素污染状况呈日益严重趋势。据调查,2011年中国饲料常用原料中在50%的发现霉菌毒素的踪迹,而在饲料加工、储藏和饲喂过程中,因为环境的不断变化,造成料槽残余饲料被霉菌毒素污染超过90%。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会降低饲料营养,浪费饲料资源;抑制免疫系统,降低机体抵抗力;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细胞代谢;破坏机体平衡,诱导细胞死亡。本试验旨在为饲料业和养殖业使用霉菌毒素处理剂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根据饲料的真实状况设计试验,以科学验证霉菌毒素复合处理剂对猪生长性能的改善作用。试验选用添加3个剂量的霉菌毒素复合处理剂,评价霉菌毒素吸附剂使用的剂量效应。

本试验选用的霉菌毒素复合处理剂--缉毒特工由介观承载技术处理的硅铝酸盐和酯化葡甘露聚糖、霉菌毒素特效酶、草本植物提取物几种成分组成,能够广谱高效的全面处理饲料中霉菌毒素,同时提高猪免疫力。介观承载技术处理硅铝酸盐,增加和改变了硅铝酸盐的层间电荷和端面电荷,改变了普通硅铝酸盐只对强极性霉菌毒素吸附的弊端,加强对弱极性霉菌毒素的吸附能力。能够快速吸附和稳定承载多种不同分子大小的霉菌毒素,同时又对维生素、氨基酸等分子较大的营养物质失去吸附和承载能力。酯化葡甘露聚糖对毒素的吸附是通过氢键、离子键和疏水作用力等实现的,能快速吸附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等弱极性毒素,不吸附营养物质。且酯化葡甘露聚糖成分可作为一种益生素调节胃肠道菌群和数量,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机体代谢率,增强猪的食欲,提高采食量和生长速度,对动物的生理生长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日粮中添加2kg/T的缉毒特工猪的采食量和料肉比优于普通基础日粮水平。霉菌毒素特效酶成分通过分裂镰刀菌毒素分子的功能基团,使镰刀菌毒素的毒性降低或失效。通过吸附和酶解双重作用抵制霉菌毒素。而草本植物提取物成分具有消除器官炎症,提高肝脏和肾脏对霉菌毒素的抵抗力,保肝护肾的功能,从而提高猪自身免疫力,降低病亡风险。

综上,霉菌毒素复合处理剂(缉毒特工)能够有效改善保育猪生长性能,提高其免疫力。为了尽可能的保障猪良好的生长性能,建议日粮中添加足够剂量的优质霉菌毒素复合处理剂。

 

参考文献

[1]      Abramson D, Hulasare R, White N D G. Mycotoxin formation in hulless barley during granary storage at 15 and 19% moisture content [J]. 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 1999, 35(3):297–305

[2]      Smela M E, Currier S S, Bailey E A, et al. The chemistry and biology of aflatoxin B1: from mutational spectrometry to carcinogenesis [J]. Carcinogenesis, 2001, 22(4): 535-545

[3]      赵必迁, 周安国.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微生物脱毒研究进展[J].饲料博览, 2010(9): 27-30.

[4]      Chang P K, Matsushima K, Takahashi T, et al. Understanding non-aflatoxigenicity of Aspergillus sojae: a windfall of aflatoxin biosyn⁃thesis research [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7, 76(5): 977-984.

[5]      Su N W, Lee M H.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salt-tolerant protease from Aspergillus sp. FC-10, a soy sauce ko⁃ji mold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2001, 26(4): 253-258.

[6]      常顺华, 朱连勤, 朱风华, 等. 酯化葡甘露聚糖作为霉菌毒素吸附剂的研究[J]. 饲料研究, 2010(5): 48-50.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3-04-09  【打印此页】  【关闭
迈吉企业邮箱入口